我是一个阅读爱好者,在高中时代,读者、意林、青年文摘基本上每期都买。里面的每篇文章都选取的还不错,让人深受启发或感动。所以第一眼看到这类APP我是充满兴趣的,我是带着情怀去体验的。
市场与需求分析
1、产品的用户群体是哪些?
根据APP的推荐文章和杂志阅读排行榜来看,APP的用户应该还是偏年轻,所以我认为APP的目标用户应该是24岁以下的学生群体或一些自由作家等,主要偏高中生、初中生等。他们有一些课外时间,比较有兴趣去阅读这些简短的文章。在繁重的学习作业之外,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释放学习压力的课外读物。
因为没有做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,没法精准的做一些用户画像分析。我用了一些互联网用户分析工具。下面是易观万象的一些统计截图。
根据分析工具,我们发现:这部分目标用户大部分为女性,消费水平偏中下水平,使用的手机主要还是中低档手机,人群分布主要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城市。
2、产品的用户需求是什么?
根据每个人的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,读文章和看书籍的品味也是不一样的。一般来说,读者,意林等杂志类的书刊,是有一些共同性的,也就有类似的用户需求:
(1)从内容上得到一些启发。读者一类的书刊,文章都是短篇的,具有较为完整的寓意和结构,一般结尾都是有情感的抒发和道理的论述。我们读一读,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思维上的启发,这是比较重要的。
(2)打发时间。虽然这样说起来有一些唐突,但实际上,因为都是短篇的小文章,更适合于短时间内品读。比如等车的时候,外出乘车的时候,阶段性的时间内可以打发一下时间,这类书刊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些情况。
(3)写作素材,这些杂志里的文章都还选取的不错,对于一些中学生来说,可以得到一些不错的写作素材。
(4)文化的传播,这类书刊一般价格较低,更能被大众接受。有些文章是可以从其他书刊上转载来的,也相对精华。由于传播范围较广,也能使一些精华的文章被更多人品读,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,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播,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上面介绍的是纸质书就可以解决的用户需求,为什么要用APP去看这些杂志书籍呢?
(1)在APP里看杂志方便,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,不受时间、空间的限制。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,无论是乘车、课间、饭后、还是睡前都可以看。
(2)在APP里看杂志省钱,一本杂志大概是七八块钱左右,一个月按两期算,订两三种,一个月大概要几十块钱左右。而在APP里可能也就十几块钱。
(3)在APP里内容更加丰富,我可以看同类型的所有杂志,我也可以快速找到我想看的文章。
(4)在APP里更加方便的收藏好的文章、好的句子,更加方便的去做一些笔记。
###3、用户需求的市场量有多大?
行业概述: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稳步上升达132.2亿,同比增长32.1%,增长率相比去年有所降低。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用户规模达到3.4亿,同比增长13.2%,增长率较之去年有明显下降。
发展现状:移动阅读行业正版化得到极大的发展,各大内容平台的优势逐渐凸显,整个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。其中阅文集团、掌阅科技、咪咕数媒、阿里文学以超过7%的APP月度覆盖人数占比稳坐第一梯队。
发展趋势:移动阅读APP不断正版化,用户付费习惯逐渐养成且持续提升。影视二次元游戏全IP化,共享版权模式出现。
轻阅读领域类似产品情况如下:
这些APP2018年2月月活量分别是一个148万、知乎日报158万、每天读点故事63万、诗歌本42万。在轻阅读领域已经算非常不错了,毕竟这个需求不是像即时通讯那么大众。
根据百度和其官网等一些渠道可得知:读者月发行量大约在800万左右,意林月发行量大约在200万左右。如果能将这些纸质上的用户完全转化为产品用户,那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可观的用户量。
意林2010年6月,数字出版部成立。
读者2011年首款苹果App上线,当年客户端下载量即突破300万。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,传统杂志社逐渐面临转型,杂志类移动数字阅读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4、这个市场是否存在竞争对手,对手的情况如何?
(1)移动数字阅读 VS 传统纸质阅读
现如今,对于读者、意林等杂志用户数量传统纸质阅读应该还是占据主导,但随着出版社和用户观念的逐渐转变,相信移动数字阅读会逐渐展现优势。
传统纸质阅读代表:线下书店。
(2)杂志数字出版物 VS 网络文学出版物
杂志数字出版物和网络文学出版物,在用户层次上将会有大部分重合,所以它们可能存在竞争关系。但在需求层次上,它们将是两个不同的需求,杂志数字出版物面对的需求可能更多的是学习、心灵启发等;网络文学出版物更多是快餐式文化,解决的是用户精神娱乐层面的需求。
网络文学出版物代表:咪咕、阅文集团、掌阅等。
(3)杂志数字出版物 VS 其他数字出版物
杂志数字出版物与其他数字出版物,在用户层次上有部分重合,杂志数字出版物偏向于24岁以下的学生群体,他们学习压力较重,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内容较长的文学作品,他们更多的精力是会花在课内学习中;而其他数字出版物偏向于毕业之后的上班白领阶级,他们有较好的收入,有积极提升自己的意向。
其他数字出版物代表:一些职业提升书籍、世界名著等。
产品分析
下面的产品分析没有说明的部分,都以小读APP为例。
1、产品定位分析
定位:成功人士的随身轻阅读应用
slogan:小读怡情
主要亮点:
1、每日小文推送,小读怡神旷心
告别碎片阅读,告别长篇大论,小读,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
2、千册杂志更新,小读增雅添趣
海量杂志,随时阅读,“小读”会员,畅读百余种国内主流杂志,轻松掌握各类讯息。
杂志内容完整,排版精良,阅读体验媲美纸版杂志
高质量的文章与图片,负责任的内容。
您将无需再奔波于路边报刊亭,或翻阅厚重的纸刊,轻松下载既可享受时尚的阅读新体。
3、查找便捷
可以搜索你想看的杂志和内容
上面都是小读APP里介绍的,经过几天的体验和一些用户分析,说说我的感受。
产品是内容定位是杂志类内容阅读,用户群体大部分是从纸质阅读迁移过来的。所以产品的用户群体应该只是纸质用户的一个子集。从产品的用户数据来看这部分用户大部分是24岁以下的年轻用户。APP里排名前三的杂志分别是:读者、故事会、意林。这些杂志的用户群体应该都是偏年轻的,而不是偏商业的。而且推荐文章也基本上是偏娱乐、文艺的,而不是偏商业的。所以用户定位为成功人士我感觉是矛盾的。
“告别碎片阅读,告别长篇大论”,并没有突出重点。我认为应该突出“精选阅读,推荐优质文章,告别信息繁多,无效阅读”。
2、产品功能分析
(1)产品功能结构分析
产品分为5大板块:小文、小书、全站畅读、书架、我的。
小文:每日推送文章,用户可以签到,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,也可以搜索自己喜欢的文章,但是查找功能有点弱,只能按标题名或杂志书名查找,其实可以给文章分类加标签等,用户搜索的时候可以查找的范围包括标题、书名、标签等,这样查找出的内容可能更符合用户思维。
进入文章页面,可以阅读文章,可以调整自己的阅读风格,阅读完文章,系统将推荐两篇相关文章,当然也可以为该文章点赞,可以评论文章等。
小书:这个版块,用户一进入就可以看到书籍分类菜单,左上角也可以查看分类信息,用户可以直接了当的进入自己喜欢的类目。如果用户比较盲目,不知道看哪些书,那么系统将会给一些推荐,如排行榜、免费专区、编辑推荐、新书上架等。如果用户一进入页面目标就很明确,那么用户也可以用右上角的搜索书籍功能。
选择好自己想要阅读的书名后,用户可以查看该书的所有期数,可以选择查看哪期,然后进入当前期杂志页面,在该页面你可以查看到这本杂志的一些介绍,阅读、下载、关注该杂志。系统也将会为用户推荐看过此杂志的人还看过哪些杂志。这个阅读书籍的路径有点长,对于用户来说,是比较烦的一个过程,每次阅读一本杂志都要经过这么长的一个路径,应该尽量缩短阅读路径。在小书界面,查找或选中那本杂志之后,直接进入该杂志最新一期的杂志介绍页面,至于往期杂志的入口也可以放在这个地方。对于用户来说,尤其是经常使用的用户,他往往想看的就是最新一期的杂志。在产品设计理念里,用户路径最好控制在三层以内。
全站畅读:这个版块做的其实比较简单,就是一个付费订阅页面,而且放在一个最显著的位置。我感觉是有点不妥的。整个APP到处都放着VIP订阅入口,感觉还是以传统的思维在做互联网产品,这似乎时刻在告诉用户:“你再不付费,我就不给你看了”。其实放在这也不是不可以,可以参考喜马拉雅APP的VIP页面,作为一个产品,你得要有足够的吸引力,才能促使用户付费,不是说我一直在你耳边念叨着“赶紧付费,赶紧付费,赶紧付费 ….. ”,用户就会付费订阅,这样只会引起用户的反感。
书架:在书架版块你可以查看到你最近阅读的是哪本书,你的书架里有哪些书。你可以整理你的书架,把一些不看的书籍删掉。如果你的书籍很多,你可以用右上角的搜索去搜索你想看的书,当然这里的书是指你书架里的书。有个不好的体验,这里书籍的排列顺序是按照你加入的时间,之后的顺序就不能再变化了,因为并不能对书籍排序。整理书籍和查找书籍,我猜想可能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吧。
点击最近阅读进入的是该书的目录页面,并没有回到你上次阅读的起点,也没有书签功能。点击下面的书籍进入的是该书籍集合页面,选择哪期后才能进入该书的目录。这个阅读路径还是比较长,虽然文章很短,但有时也不知道自己读到了哪里,没有书签真的是会比较麻烦,至少也要告诉用户哪些是已经阅读过的。
我的:在“我的”版块,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些个人账户信息、关注收藏信息,还有一些设置项。这个版块有个不好的地方是,直接把用户的手机号作为用户名了,虽然这个地方可以修改,但有些不注重个人信息隐私的人,将很容易泄露自己的电话号码。
(2)产品UI与交互分析
产品的整体UI看来,感觉还是比较陈旧。
“小文”这个模块有点像资讯类APP,感觉内容过多,页面过于凌乱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你越能击中用户的需求点,就越能获取用户的喜爱。精准的推荐和简洁的界面是产品比较欠缺的。
里面文章的阅读风格还是偏资讯类的风格,并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。很多用户可能都是从纸质阅读迁移过来的,他们更希望能体验到纸质阅读那种畅快。作为一页到底的去展示一篇文章,而不是书籍翻页去展示,我感觉是比较好的。评论模块,我感觉是体验比较差的,虽然需要评论,但可以隐藏一点,我有自己的感想,我有自己的认知,我不想受别人影响,可能也不想和别人分享。毕竟杂志类文章,不是时事评论,不是新闻资讯,里面的文章基本上是观点类文章。
书籍阅读界面不太统一。有的像资讯文章界面,有的是PDF扫描版。我觉得需要统一,尽可能保持一致的体验。
支付宝支付接口经常支付失败。
(3)用户评价
从用户评价反馈来看,还是有挺多待优化的地方,丰富的内容是APP最大的优势。
优点:内容丰富、更新比较快。
缺点:交互体验差、不太稳定,时常黑屏闪退。
3、产品运营数据分析
毕竟是一款比较小众的APP,网上可以查询到数据太少了,只做了一个大概的下载量和月活数的推测。其他的用户人群分析、访问时长与时段、访问终端等数据还是比较难推测。
我从锋阅网APP中选取了用户量最大的三个APP,作为此次运营分析的重点。以下数据来源根据艾瑞数据、易观千帆、七麦数据、APP Annie等数据源推测而来,数据为Android和iOS的总和。
读者 | 意林 | 小读 | |
---|---|---|---|
下载量 | 约162万 | 约67万 | 约25万 |
月活 | 约3万 | 小于1万 | 小于1万 |
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数据推算过程
下载量:下面是七麦数据关于读者杂志APP的下载量统计,其中华为的下载量占比约为25.69%,而我的华为手机下载量显示34万,则安卓的下载量大约为132.3万,iOS的下载量为29.8万,所以总下载量大约为162万。
月活:直接查看的艾瑞指数,读者2018年8月大约3万月独立设备数。
无论是读书,还是看杂志都是一种提升自我、丰富生活、充满正能量的事情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去阅读,兴趣使然的用户可能仅是一小部分,怎样使更多的人去养成这种习惯,是产品经理和运营人员都得考虑的一个问题。
产品规划预测
只做简单的介绍,抛个砖,不做深入探讨,毕竟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个行业,不敢妄下结论。但无论什么行业什么产品,完美的解决用户需求、更好的实现企业发展、良好的用户体验与粘性都是产品规划必须要考虑的。曾经有个做产品的师长对我说,产品无小事。的确,做好一个产品你得关注每一个细节,每个节点。
1、痛点深度挖掘
(1)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
(2)更纯粹的还原纸质阅读
(3)智能化推荐文章
(4)优化产品交互体验
2、内容布局拓展
(1)提高书籍制作的质量
(2)内容多样化,后面可以增加纸媒、非杂志类出版物等
(3)UGC内容社区或者PGC内容社区
3、商业模式拓展
(1)内容付费
(2)优质内容打赏
(3)衍生IP产品
总结
优势(Strengths):丰富的杂志内容,这将吸引一大批相应杂志的喜爱者,这一优势将明显降低用户获取成本和提高用户付费转化率。
劣势(Weaknesses):相对于纸质杂志阅读,在体验上还有待提升。对于杂志,更多人可能还是更喜欢纸质阅读。降低产品的转移成本,提高产品使用体验。
机会(Opportunities):综合性的杂志阅读APP基本上是一片空白,虽然有一些杂志出版社也推出了属于自己的APP,但用户群体还是仅限于喜爱该杂志的用户。
威胁(Threats):品牌识别度过小,用户缺乏对APP的信任感。受杂志出版社的版权限制。